一、原题呈现
(1)勇气是什么?不是不害怕,而是即便害怕得瑟瑟发抖,还是坚持往前走。(《中国青年报》)
(资料图片)
(2)我们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天,并不是功成名就的那一天,而是从悲叹和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的欲望,并且勇敢迈向这种挑战的那一天。(法国作家福楼拜)
(3)直面人生少有之困境,总有一些东西不可被击败,无法被战胜,不能被征服。我们困缚于巨变与惶惑之际,是勇气驱动我们不甘于麻木与注定。(《南方周末》2023年新年贺词)
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,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,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二、审题指导
这道作文题我认为是圆创2月调考最失败的题目。一般来说,多则材料作文题,其每则材料的角度应该是有区别和侧重的,这样便于学生审题与立意。但是本题的三则材料只是看上去有区别,实则内容互相交错。我们先看官方的题意解析:
从官方解析来看,命题人似乎对“写什么”没有很明确的定位,似乎只需要涉及“勇气”就是合题的。其实,这种设题方式貌似给了写作者极大的写作自由,实则无形中造成学生审题的困难与立意的浅薄化。这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命题态度是极不负责的。面对这样的题目,我认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三则材料的内涵,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,重新整合,整体把握。
首先,找出每则材料的关键词:①材料一:害怕、坚持、往前走。它们是对比关系,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对“勇气”下定义;②材料二:最为辉煌的一天、悲叹和绝望、挑战人生、勇敢迈向。这些词分三类,一是勇气存在的条件(悲叹和绝望),一是勇气的具体表现(挑战人生、勇敢迈向),一是勇气的价值(最为辉煌的一天);③直面、人生少有之困境、困缚、巨变与惶惑、驱动、不甘于麻木与注定。这些词可分为两类,一类是勇气存在的条件(人生少有之困境、困缚、巨变与惶惑),一类是勇气的具体表现(直面、驱动、不甘于麻木与注定)。
其次,对以上关键词信息按照角度重新整合,可以得出对本题中“勇气”的内涵的完整认识。它包含三个要点:所谓勇气,就是①人在面对极端困境时的②不屈斗争的心理与行动;③它可以使人生升华到更高的层次。据此立意、写作,方是“符合题意”的作文。
最后,根据以上认识,我们可以结合“21世纪/当代的中国青年”这一隐含的写作者身份,对“极端困境”和“不屈斗争的心理与行动”这两个变量进行进一步的具体阐释。如,“极端困境”可以理解为与个人有关的家庭变故、心理困境、生涯迷思等,那么“不屈斗争的心理与行动”则可以谈自己战胜个人困境、获得成长。但除了这样的“小我”视野,在高考作文中,更应该结合当下时事热点,写出“大我”视野,把“极端困境”理解为道德困境、社会重大事件、国际风云等,那么“不屈斗争的心理与行动”则可以理解为坚守信念、奉献自我、挺膺担当、舍我其谁等。
在构思时,我们还要注意将“勇气”分类,即“看得见的勇气”与“看不见的勇气”。极端困境中,感动我们的往往是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“看得见的勇气”,这些勇者我们成为“英雄”。但波澜不惊、四平八稳才是人生的常态,当极端困境过去,我们的生活恢复正常以后,“看得见的勇气”是否就无用武之地了呢?非也,他会转化成“看不见的勇气”,暂时蛰伏,直至下一次极端困境的来临。所谓“看不见的勇气”,可以理解为积极乐观、进取向上的生活态度。以这样的态度过好每一天的平凡生活,就是一种非凡的勇气。如此,我们的人生方能在静好的岁月中持续升华,而不至于沦落为平庸。